|
2024年新型儲能產業發展趨勢和特點 ??競爭 ??2023年,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持續跌勢,價格區間 9.6萬/噸—51萬元/噸,均價22.65萬元/噸,同比下降53%,年終均價跌破10萬元/噸,與最高 60萬元/噸時相比,價格降幅超過80%。上游原材料與下游儲能系統價格聯動,相比年初,年終電芯價格腰斬。2023年國內儲能系統中標規模達65.7吉瓦時,同比增長383%,共200多家企業摘得標的。儲能系統中標均價持續下行,至2023年12月跌至0.79元/瓦時,與年初相比幾乎腰斬,并出現低于0.6元/瓦時的報價,創行業新低。 ??競爭如此激烈,原因是發電側強制配儲造成儲能調用率低,加之價格持續下探,疊加行業資本大幅涌入,以及上游原材料價格快速下降等諸多因素疊加造成的結果。 ??新型儲能的降本速度和發展速度一樣遠超業內預期。國家發改委、國家能源局2022年3月印發的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》提出,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、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,儲能系統成本降低30%以上。這也就是說,不到兩年,新型儲能已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降本目標。 ??2023年,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儲能電池(不含基站/數據中心備電類電池)出貨量預估為185吉瓦時,不及年初預期。這是受多種因素影響,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僅50%左右,下半年出貨出現放緩。隨著產能高速擴張、行業競爭加劇,缺乏資金以及技術積累不足的企業將面臨生存壓力。 ??創新 ??盡管面臨重重挑戰,新型儲能從業者仍對未來充滿信心。 ??到2030年,儲能出貨量將有10倍增長空間,市場確定性增長顯而易見,這給從業者巨大信心,現有困難只是暫時的。跟動力電池相比,電化學儲能市場還沒有形成一家獨大或絕對的龍頭企業,中小企業還有很多發展機會。 ??儲能行業的確定性趨勢是——新型儲能正從試點示范逐步走向工程化、規模化、系統化和產業化,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。 ??儲能市場新一輪拉力賽已然開啟,大容量、長壽命、低成本電芯成為各家企業競相研發的重點。其中,電芯單體容量在當前280Ah主流基礎上快速迭代,300Ah、560Ah、700Ah、1130Ah儲能電芯設計層出不窮。同時,基于大容量電芯,儲能電池艙單艙電量實現提升,寧德時代、陽光電源、天合儲能等頭部企業均推出20尺5兆瓦時集裝箱儲能系統。 ??破題 ??從下游應用來看,建而不用問題突出,如何破題成為關鍵。 ??中國工程院院士饒宏指出,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(區、市)出臺10%—20%新能源配儲政策,新能源配儲占電源側儲能比重超過80%。但從實際運行數據看,新能源配儲平均利用率低。 ??中電聯此前發布的《2023年上半年度電化學儲能電站行業統計數據》顯示,2023年上半年,我國電化學儲能電站日均運行4.17小時,僅達到電站設計利用小時數的34%。 ??總體來看,新型儲能還是存在利用率不高、建而不用的問題。獨立、共享儲能成為近兩年市場快速發展的方向,備案項目超過百吉瓦時,但同樣出現項目備而不建問題。備而不建、建而不用問題的核心在于市場機制不完善,儲能盈利模式不清晰。 ??問題不止于此,目前儲能規劃總體較粗放。各地儲能按照不同比例計入電力平衡,平衡系數缺乏明確標準。比如,有的省電源側儲能按20%的裝機規模計入大方式電力平衡,負荷側儲能不計入電力平衡;有的省按裝機規模50%參與電力平衡,還有的省明確2030年前后按10%和30%計入電力平衡。如何配建儲能,還缺乏明確的規劃方法和指導標準。 ??儲能項目在規劃設計、設備選型、調試方面都存在諸多不足之處,招標時都承諾的非常好,但具體實施與預承諾差距較大,運維故障不斷,系統一致性、額定容量、可用率很難達到預期,導致項目實際能調用容量或可用率很低。 ??盈利 ??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,新型儲能不僅要建得好,更要用得好。 ??再好的產品,最終都要通過應用來發揮價值,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回報機制,產業才能持續良性發展。大型儲能集成系統普遍存在多機并聯控制復雜、電池側控制顆粒度低、電網支撐功能欠缺問題。要研究挖掘儲能應用場景,解析各場景對儲能的應用需求。凝練各場景對不同儲能技術、系統指標的精準化、差異化要求。同時研究兼顧儲能規劃—調度—交易方面的儲能調控技術提升方法,建立適配儲能高效運營的商業機制。 ??隨著電改持續深入,建立以新型儲能參與、能夠充分合理體現其多元價值的市場機制,是儲能實現商業化發展的關鍵。要建立全流程的標準管理體系,樹立高質量發展準入門檻,并對儲能項目建設進行科學引導,建立項目庫準入和退出機制,避免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。 ??儲能需求將推動政策和市場規則不斷完善。2023年9月,國家發改委、能源局印發我國首個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——《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(試行)》,明確儲能和虛擬電廠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交易。隨著電力市場的加快推進和峰谷價差拉大, 儲能可以作為主體參與到電力現貨市場、輔助服務市場,通過參與交易獲得收益。從已公布的1月電網代購電價看,現有19個地區的最大峰谷價差超過0.7元/kWh,廣東、江蘇和湖北峰谷價差最大,分別達到1.3053元/kWh、1.1414元/kWh和1.0693元/kWh。可見,新型儲能收益正在逐漸打開。
|
Copyright ? 2016 深圳愛陽動力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5022706號-1